问花联谈(十三)立意的「度」
发布日期:2022-08-24 08:40 点击次数:72
图片
图片
❖
很早就想谈立意“度”的问题,一直没找到切入点。本次彭玉麟奖出的题目“针线”,评选的时候发现了一些问题,正好在这里说几句。
出了这个题目,我就预见很多人的立意肯定是从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”这里生发。
比如这副作品:
针线(江西 李云)
细线几睽违,记依稀皴手昏灯,有苦念数行,缝于衣上;
微芒长印烙,每蹇舛浮生逆旅,化春晖一寸,暖在心头。
基本能扣住这个立意去安排表达。这种立意角度无可厚非,但因为这个立意偏“熟”,若表达不到位、构思不精彩,基本会落入“平庸”的层面。
当然,从提交作品中看到,不少人还用了《咏针》“百炼千锤一根针,一颠一倒布上行。眼晴长在屁股上,只认衣冠不认人。”这首诗的立意,从而往“高”了去拔。
比如这副作品:
针线(安徽 李燕)
斗金针愈见玲珑,缀月撷花,惯看时人争衮绣;
横玉尺待分高下,文衡藻鉴,原知世道重衣冠。
很多人喜欢立意拔高,但往往在操作过程中,拔高容易,落到实处难,从而让联作显得空泛并且与“针线”离得很远。
唯有个别人是规规矩矩地按照“咏物”的思路去立意,把对“针线”的本身认知进行剖析和生发。比如这幅作品:
针线(湖北 黄治华)
欲度春秋,不思经纬,营营于里短家长,难成大器;
纵攀裙带,未解贫寒,碌碌作日缝夜补,终老余生。
纯“咏物”,比较高的要求是物中见寄托,处理不好,也是比较难以出彩的。
在评选中, 聊城市电子商务协会我发现很多人在立意中有这么几个问题:
一、能放不能收,从“针线”一词开始,但一旦生发出去,就收不回来了,往往后面表达的跟“针线”已经毫无关系了。比如:
针线(湖南 颜资芳)
锋芒纫千种风情,欺冰霜瘦影一灯,最是春心柔绕指;
丝缕串百般滋味,经岁月昏花满眼,那堪雁字梦牵魂。
比如此联,下联后两句基本就是直接偏到乡愁去了。
二、硬上“价值”,一个最寻常的物件,非要上升到忧国忧民。这也是我一直说的,立意的“度”太过。比如:
针线(湖南 李意坚)
衣履密缝联,念去去关山无数,风雨无凭,一片亲心拈指底;
乾坤难补缀,嗟泱泱民下两分,国纲两立,新闻资讯百年大统尚争端。
这联感觉下联就扯的有点太远了。
三、为了立意而立意,不寻求立意的“统一”,而只求“猛”,结果上下联各说各话,看似热闹,实则割裂。比如:
针线(浙江 苏瑶)
欲分黼黻,且识衣冠,慨人间穿引何多,惯见逢迎归指掌;
春服既成,嫁裳又作,想灯下取裁几许,未尝剪断是相思。
上联讽刺“逢迎”之事,下联又写女儿“相思”之事,分开看都挺好,实则合不到一起,因此有割裂之感。
上面这些作品大部分都可圈可点,提出其中的问题也只是我一家之言,如有不妥之处,请作者海涵哈。
当然,更多的作品是立意的想法有了,但表达没有跟上,因此能勉强读出联里面的想法,但行文太过纠结或者含糊不清,或者表达不确,从而影响联作的质量。所以,还是要从表达的根本上下功夫。
说半天,我想了下,如果让我写这个题目,我怎么入手呢?其实跟大多数人一样,一般我会先去弄清楚“针线”一词的含义,然后再去搜索一下诗词里有关它的表达,从人家的立意中去获取一些灵感的刺激,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思考入手进行构思。
图片
我个人看来,这个题目不需要写得多大,还是从自身的情感入手吧,因此我也不免落俗,从我记忆中母亲灯下缝衣场景入手,融进自己的感受,尽量能把情感表达出来。下联我想回到现在,针线缝补一事貌似已经离我们很远了,但结句我还是要扣回去,尽量做到有放有收。完成情况如下:
针线
缕丝忆窗畔昏灯,昔安其温暖时光,那怕屋檐听夜雨;
缝补乃家常旧事,今惯此丰盈物力,犹从襟角寄愁怀。
不一定多精彩,可能放到其他作品里也并不一定能跳脱出来,但尽量做到把握好立意的“度”并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,融进自己的感情,做到“接地气”,就是我对这个题目的理解以及力所能及的诠释了。
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、诱导购买等信息,谨防诈骗。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一键举报。